新pg electronic闻中心 /pg electronic News
专访|陆先高:用户画像突破圈pg电子娱乐平台,层微短剧创作者未来如何破题
在政策引导与市场进化双重驱动下,微短剧行业正经历从“流量狂欢”,转向了更具社会价值和文化内涵的方向。这无疑也是2025年有关微短剧最重要的业内话题。
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副会长、国家广电总局网络视听专家组成员、微短剧传播与应用评测体系“繁星指数”专家组组长陆先高近日接受澎湃新闻专访,通过解析政策导向、市场发展与技术迭代的多方碰撞,揭示微短剧从“娱乐快消品”向“文化新坐标”进化的转型历程。
陆先高指出,目前微短剧市场已经显现出三大结构性改变:题材风向上,甜宠逆袭等题材降温pg电子娱乐平台,,乡村振兴、非遗传承等现实主义题材与文旅融合剧强势崛起;技术革命中,AI升级为创作伙伴,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入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革新,如《三星堆:未来启示录》便是AI技术与艺术创作相结合的典范,成为2024年最亮的几颗星之一;受众群体则呈现出“女性主导、年龄下沉、全民渗透”的趋势,银发群体以23%的增量成为增长最快用户层,为创作者带来了不同的局面,家庭伦理、怀旧题材的需求日益增长,倒逼市场增加供给,内容创新。
面向2025年,陆先高表示,微短剧将聚焦“题材深化、跨界融合、技术破壁、受众细分”几个关键词,在内容创作上,将更加贴近“小人物”“真情感”,用烟火气叙事反映时代脉搏;在形式上,微短剧与文旅、非遗等领域的深度融合,将为行业注入新的活力;而在技术赋能方面,AI工具将进一步颠覆创作逻辑,平台和创作者同时也面临着平衡技术赋能导致同质化与人文情感表达的难题。
陆先高强调,2025年微短剧或将进入“生态共建”阶段——技术赋能需平衡人文温度,跨界融合要突破“贴标签式结合”,而“让烟火气故事承载时代命题”或将成为破局关键。
澎湃新闻:请总结一下2024年微短剧行业的主要发展趋势和最显著的变化,可以用几个关键词来做总结。这些变化对行业发展有何长远影响?
陆先高:在监管有效引导与市场自觉的双重作用下,呈现出作品质量提升推动行业生态重构、内容价值升级赋能千行百业发展的显著趋势。
内容生产领域,在广电总局精品化创作号召和“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创作计划等有力引导下,甜宠、逆袭等悬浮题材降温,现实主义包括乡村振兴、非遗传承、红色历史、文旅融合等题材崛起,并产生了一批现象级作品,比如《我的归途有风》,实现了社会价值与艺术表达的融合,让我们看到微短剧赋能千行百业的可能;
陆先高:根据“繁星指数”数据和几次测评情况,包括首届“繁星闪耀· 微短剧年度盛典”案例推荐情况,2024年最受欢迎的微短剧类型在现实主义题材、文旅融合剧和悬疑科幻类领域相对集中。
pg电子官方网站,
这些类型的热播说明,对于微短剧,观众的消费也在升级,已经不再满足于“唯爽感”,而开始更加看重思想内涵和文化意蕴,既要“看得过瘾”,也要“情感共鸣”。
陆先高:根据“繁星指数”数据,2024年微短剧的用户画像呈现出“女性主导、年龄下沉、全民渗透”的显著特征,因此内容生态中,女性向题材如家庭伦理pg电子娱乐平台,、情感都市类作品占比也相对较高,“女儿”“妈妈”等家庭女性角色相关标签,成为创作热点。此外,从调查情况看,微短剧用户年龄和城乡分布与全国网民结构大致相似,说明微短剧已突破圈层,成为全民化的娱乐方式。
中老年观众群体增多也是2024年微短剧市场一大显著特征。相比年轻人,银发群体更偏爱家庭伦理、怀旧类内容,但目前这类题材需求满足仍存短板:一是题材供给相对不足,聚焦“家文化”、温暖情感表达的作品较少;二是操作门槛较高,部分老年人对快节奏叙事和复杂交互存在不适应;三是付费转化率低,中老年用户整体更倾向免费观看。
形式上,优化交互设计,定制大字号字幕,降低观看门槛,甚至可以考虑增加方言配音,像近期根据热播剧《小巷人家》演绎的方言短剧《家里家外》引发媒体关注,就给创作者很好的启示;
陆先高:“繁星指数”评测体系重视对微短剧作品主题立意、创作手法、社会效益、传播效果等维度的综合评价。
主题立意强调作品要传递正向价值观、贴近时代需求。比如《西城无小事》通过“接诉即办”故事,诠释城市治理理念,既显民生温度,又契合政策导向;创作手法强调叙事和技术上有所突破创新;社会效益重点评估作品对千行百业的赋能成效,像“跟着微短剧去旅行”系列带动地方文旅产业发展,就是典型范例;传播效果既看播放量、用户互动数据,也关注跨平台传播能力和长效影响力。
此外,“繁星指数”对微短剧的评测,强调动态适配行业趋势。例如针对产业发展趋势,增设的年度IP改编案例、年度赋能案例评选等,都旨在鼓励微短剧真正成为“社会价值的放大器”。通过多维、科学的评价标准,“繁星指数”不仅希望为行业树标杆,更希望引导微短剧从“流量生意”转向“价值创造”,成为文化传播与产业赋能的创新引擎。
陆先高:“繁星指数”内在是评优属性,核心作用在于为行业树立标杆、引领方向。作为首个覆盖微短剧全产业链的综合性评测体系,“繁星指数”从不同维度确定了多类评测项目,并分类设计了评价指标,通过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从广阔视野出发,动态性对微短剧项目进行评测,通过“动态选优、科学评优、深度推优”机制,为微短剧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导航”。
同时,评测体系努力与总局政策形成有效联动。比如,通过对广电总局“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创作计划推荐的优秀剧目进行细化评选,从价值引领、叙事水平、艺术表达、文旅辨识度、文旅感染力等维度梳理入选作品在记录地域文化、赋能文旅经济的成效,既深度解析“微短剧+”计划的可行性,也为创作者提供了“如何用微短剧讲好文旅故事”的范本,真正实现了“以评促优、以优带产”。
“繁星指数”不仅能以最快速度捕捉微短剧优秀案例,在微信公众号及时发布评选结果,还会通过“繁星指数”评测结果报告等对案例亮点进一步深度点评,最大限度发挥优秀案例的创新引领和示范效应,助力行业发展。
陆先高:2025年微短剧行业的发展非常值得期待,比如题材拓展、出海适配与技术创新等方面,应该都会有各自的突破。同时也需关注几个方面问题:
亟需培养跨界人才,“微短剧+千行百业”需要既懂影视创作又熟悉垂直领域(如非遗)的复合型人才,否则作品容易流于表面符号化,难以建立强大的文化内核;
澎湃新闻:监管政策的不断细化、大型互联网公司的入局等变化,将给微短剧行业带来怎样的机遇和挑战?
陆先高:监管政策细化,本质是为行业“划跑道、树路标”。比如广电总局推行的“分类分层审核”,通过把关前移、全程指导,从立项、剧本创作阶段就引入专家评审,能确保红色题材、历史题材等内容创作的严谨性,推出的“微短剧+”行动计划,能极大带动微短剧从“流量洼地”转向“价值高地”。
一是数据依赖,大厂习惯用算法“投喂”用户,可能导致甜宠、逆袭类内容扎堆,挤压题材创新空间;二是中小团队面对历史题材的专家审读、政策红线时,往往力不从心;三是生态失衡风险,资本和资源向头部集中,可能让行业陷入“大厂通吃、小团队陪跑”的局面。
陆先高:2025年微短剧行业的发展,我认为应该以“生态共建、价值提升”为底层逻辑。我本人作为国家广电总局网络视听专家组成员,这几年深度参与微短剧审核、推优等工作,对产业发展有很深切的感知,见证了这一新兴网络视听形态从“野蛮生长”到“生态重构”的蝶变,也在不同范围围绕微短剧创作创新方向与边界、评价体系构建、AI技术运用的理念与边界等话题分享授课,同时,作为“繁星指数”专家组组长,在微短剧评价指标确立、评测项目设计与落地、典型范例评析等方面pg电子娱乐平台,,也做了一些工作。
从这个角度出发,看待2025年的微短剧行业,我认为行业应该聚焦三个关键方向:首先是内容生态的协同共建,学界、业界与产业界应该进一步深度沟通,帮助行业完成“去粗存精”的生态进化;其二是在构建新的评价体系过程中,达成精品化创作共识,跳出“唯流量论”,让兼具文化厚度与产业价值的作品脱颖而出;其三是需要共同来确立技术应用的边界,避免技术滥用导致的“内容空心化”,用技术优化创作路径,而非替代人文内核。
对从业者而言,创作要继续扎根现实,向现实主义题材发掘内容生命力,不要悬浮造梦,要关注原创IP生命力,避免陷入甜宠、逆袭的“套路化内卷”,争取让微短剧故事既能提供正向情绪价值,又能承载时代命题;要积极赋能产业,不要“两张皮”,比如文旅剧不能止步于“把景点当创作背景板”;要有“抬头看路”的格局,也要有“低头深耕”的耐心,但不要闭门造车。
陆先高:2025年的微短剧行业,题材深化、跨界融合、技术破壁、受众细分等趋势必将愈发明显。更贴近表现“小人物”“真情感”,用烟火气叙事反映时代脉搏;“微短剧+文旅”“微短剧+非遗”等创作计划的强势引导,将助力微短剧跨界融合;类似Deepseek等AI工具将进一步颠覆创作逻辑,从剧本生成到虚拟角色演绎,甚至互动剧分支剧情设计,技术将不再局限于辅助而更像共创伙伴;垂直细分几乎是必然,针对银发族的“年代记忆剧”、Z世代的“科幻剧”“职场剧”有望百花齐放。